
更新时间:2025-07-24 浏览次数:
邓钦颢 摄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湘潭坐拥丰厚的人文宝 藏 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父子 南迁至湘潭碧泉书院 开创了“湖湘学派” 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近代以来 涌现出湘军将领曾国藩、左宗棠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等 是当之无愧的“名人聚集地” 白石公园。
开启一场火热的旅程 这片红色热土 名人荟萃 景色旖旎 美食各处 俯瞰湘潭 丰碑不朽 地势起伏绵延 远山如黛、翠竹青青 农田与池塘交织 民居错落在青山绿水间 这里是韶山 “红太阳升起的处所” 韶峰景区,人民网 黄卓 摄 在内河航运时代 这里商业繁荣 “万商云集,BTC钱包,人民网 黄卓 摄 随指示向前 经过一个拐角 一座泥黄色的小屋 呈此刻眼前 翠绿环绕、坐南朝北 这座“凹”字型的建筑 就是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 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
周厚均 摄 兀立于湘江东岸的昭山 古寺古树古道历经千年 雨后初晴、薄雾缭绕 是著名的古潇湘八景之一 “山市晴岚”所在地 作为都会近郊的生态高地 昭山平均海拔虽只有185米 但绿意葱茏、满目苍翠 丛林覆盖率极高 是秀美的都会“绿心” 昭山风景区 湘潭又称“莲城” 此时现在 正是一年赏荷季 荷叶随夏风摇曳 万亩荷花一望无际 去藕花深处采莲蓬 吃一碗莲子羹 感受莲城夏日悠悠 荷塘一角,谢语欣 摄 湘潭美食的金字招牌 是一碗有历史温度的毛氏红烧肉 精选五花肉切成 约二寸见方的小块 再烧制成琥珀般的红褐色 泛着油光、入口即化 毛氏红烧肉,USDT钱包,千帆林立” 现如今 江岸边有了新风景 始建于万历四十三年的万楼 在400多年后被“点亮” 华美壮观 璀璨无比 湘潭·万楼芒果青年码头,周厚均 摄 沿着干净的柏油路 行至韶山毛泽东广场 红旗飘飘、花团锦簇 游客缓缓拾级而上 到庄严的毛泽东铜像前 敬献花篮、驻足瞻仰 毛泽东铜像,周厚均 摄 风味十足 一部湘菜史 半部湘潭写 看似不起眼的湘潭菜 却是湘菜版图上 不行或缺的一块 提到最能代表湘菜的菜品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剁椒鱼头 便发源自湘潭 其保存了鱼头的“鲜” 和剁辣椒的“辣”“咸” 火红的剁椒围绕着鱼头 包括着“鸿运当头”的寓意 剁椒鱼头,谢语欣 摄 一道道菜举例说不尽 不妨跟着导航七拐八绕 到街边巷尾的湘潭菜馆子 品味湘潭美食的精髓 ——家常味道 就坐落在老小区的路边 没有华美的装潢 也没有固定的纸质菜单 标配是竹木桌板和塑料凳 点菜的方式也很纯粹 只需走到写着菜名的小黑板前 偏头招呼一声 每家小馆的招牌菜 都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丝瓜鸡、豆豉排骨、油泼香干 一桌桌地道的湘潭菜 只需看一看、闻一闻 便能充实点燃味蕾 丝瓜鸡 寻常的食材 经过猛火爆炒后 插手鲜艳的青红辣椒 和独家秘制的调味料 出锅后洒上一把葱花 锅气十足、麻辣鲜香 清蒸黄鸭叫 这一程 来湘潭相聚吧 到红色热土 体验湘菜的鲜香与火辣 在伟人故里 感受潭城的历史和今朝 来源|人民网 总筹谋|赵强 总监制|杨义 张玉珂 监制|周贺 李娜 彭应兵 徐冬儿 刘云 统筹|唐嘉艺 刘开阳 文案|黄卓 出品|人民网网联中国融媒体工作室 支持|中共湘潭市委宣传部 湘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湘潭日报社 ,罗华 摄 湘中灵秀千秋永 天下英雄一郡多 湘潭这片神奇的土地 星光璀璨、名人辈出 还诞生了 彭德怀、罗亦农、黄公略、陈赓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红色基因扎根于此 底蕴深厚、代代相传 彭德怀故里全景 目前 湘潭拥有红色资源339处 位居湖南第一 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 是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每年数千万人慕名而来 只为追寻信仰之光 毛泽东、陈赓等曾就读的东山书院 风光无限 湘潭也称“潭城” 河网密布、水系发达 湘江奔流不息 在此驻足蜿蜒 采取了涓水、涟水 划出一道长达42公里的 U字形弧湾 湘江流过湘潭 滔滔江水如带 在湘潭城区湘江段 8座大桥飞跨江河 漫步在沿江风光带 感受江边清风吹拂 高铁、汽车在江上同框 跨越时空、风景独好 航拍湘江。
人民网 黄卓 摄 故居保存着原有格局和摆放 陈列着扁担、锄头等旧器物 1893年12月26日 毛泽东诞生在这里 挑水锄地、种田放牛 开蒙启智、挑灯夜读 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萌发出宏大的救国救民之志 毛泽东同志故居堂屋。